
整骨(或稱整脊)作為傳統中醫與現代物理治療結合的療法,近年風靡兩岸三地,但「整骨是否可能導致癱瘓」的疑慮始終存在。本文從醫學角度解析風險成因,並提供安全就醫指引。
一、哪些整骨操作可能引發癱瘓風險?
頸椎結構精密,若施術者過度扭轉或瞬間暴力按壓,可能壓迫脊髓神經或損傷椎動脈,嚴重時導致四肢癱瘓甚至腦中風。美國神經外科協會統計,每年約有1-3例因頸椎整脊不當致癱案例。
骨密度低下者(如長者、更年期女性),強力按壓可能造成脊椎骨折,碎片若壓迫脊髓神經,將直接影響運動功能。
—
二、真實案例與醫學研究佐證
2021年《脊椎醫學期刊》指出,「椎動脈剝離」是整骨後癱瘓的主因之一,多因頸部快速旋轉導致血管內膜撕裂。台灣也曾發生40歲男性整脊後頸部劇痛,確診為頸椎脫位合併脊髓損傷,終身需靠輪椅行動。
—
三、安全整骨3大關鍵原則
骨質疏鬆、脊椎腫瘤、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,以及急性外傷期(如車禍後)皆不建議整骨。
確認施術者具備中醫師執照或物理治療師證照,坊間「三天速成班」無證人員風險極高。
正常整骨後應有肌肉放鬆感,若要求「每週密集調整」或宣稱「一次根治」,多屬商業話術。
—
四、出現這些症狀立即就醫
整骨後若發生手腳麻木、頭暈嘔吐、大小便失禁,可能是神經或血管受損警訊,務必於24小時內至神經外科檢查,黃金時間內手術可大幅降低癱瘓機率。
—
結語
整骨本身並非洪水猛獸,國際研究證實其對腰背痠痛、骨盆歪斜有改善效果,但須謹記「專業評估先於治療」。就診前主動告知病史,並選擇透明公開的醫療院所,才能避免憾事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