頸椎壓迫神經一定要開刀嗎?

頸椎壓迫神經一定要開刀嗎?

▍頸椎壓迫神經的成因與症狀

當頸椎因退化、骨刺增生或椎間盤突出時,可能壓迫鄰近神經根或脊髓,引發「頸椎神經根病變」。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上肢麻痛:從頸部延伸至手臂、手指的刺痛或麻木感。
  • 肌肉無力:手部握力下降、精細動作困難。
  • 頸部僵硬與疼痛:轉頭時加劇,伴隨肩胛骨區域痠脹。
  • 嚴重時影響脊髓:可能出現步態不穩、大小便失禁等危急症狀。
  • ▍診斷方式:釐清壓迫程度

  • 理學檢查:醫師透過「壓頸試驗」(Spurling’s test)誘發疼痛,評估神經受損位置。
  • 影像學檢查
  • X光:觀察骨頭結構、骨刺或椎間隙狹窄。
  • MRI:精準判斷神經壓迫範圍與軟組織損傷。
  • 神經傳導檢查:確認神經受損程度與範圍。
  • ▍非手術治療:多數患者首選

    80%患者可透過保守治療緩解症狀:

  • 藥物治療:消炎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或短期類固醇。
  • 復健科介入:頸椎牽引、熱療、電療等物理治療,搭配「頸部深層肌群強化運動」。
  • 中醫輔助:針灸鬆解緊繃筋膜,或透過傷科手法調整錯位小關節。
  • 生活調整:避免長時間低頭、使用符合頸椎弧度的枕頭。
  • ▍何時需要考慮手術?

    若符合以下條件,醫師可能建議開刀:

  • 神經功能嚴重受損:肌肉萎縮、反射異常或影像顯示脊髓明顯受壓。
  • 保守治療無效:持續疼痛超過3個月,且影響日常生活。
  • 急性壓迫危機:如外傷導致椎間盤突出合併肢體癱瘓。
  • 常見術式

  • 前位椎間盤切除融合術(ACDF):移除壓迫物並植入支架穩定頸椎。
  • 人工椎間盤置換:保留頸椎活動度,適合年輕患者。
  • 後位椎板成型術:擴大椎管空間,緩解脊髓壓力。
  • ▍術後恢復與風險評估

    手術成功率約85%~90%,但須留意:

  • 短期風險:傷口感染、暫時性吞嚥不適(前位手術)。
  • 長期影響:鄰近節段退化加速(融合手術後)。
  • 術後需配合3~6個月復健,逐步恢復頸部功能,並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。

    ▍結論:個人化醫療決策

    是否開刀取決於「症狀嚴重度」、「神經損傷進展」及「生活需求」。建議與神經外科、復健科醫師充分討論,擬定最適治療計畫,方能平衡療效與風險。

    Author: admin